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专访|第七届九分钟电影锦标赛外卡参赛短片《疯铃》摄影师林怿亨 ... ... ... ...

2017-6-21 10: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169| 评论: 0

摘要: 《疯铃》导演:Jonny Engelmann Jeremy Rieder编剧:Jeremy Rieder制片:Sebastian English主演:Callum Yardley、Sam Raffal摄影:Alex Edmonds Yihen Lin时长:13'05''影片简介:在那件事之后,Stephen总觉得大 ...


《疯铃》

导演:Jonny Engelmann & Jeremy Rieder

编剧:Jeremy Rieder

制片:Sebastian English

主演:Callum Yardley、Sam Raffal

摄影:Alex Edmonds & Yihen Lin

 时长:13'05''


影片简介:在那件事之后,Stephen总觉得大家会盯着自己,即使他知道并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的发生。然而他开始越来越无法忍受这样的感觉,而失眠,幻听等各种各样的症状也开始蚕食着他的生活。到底是什么事件让他如此心神不宁?他究竟会如何继续下去呢? 本片以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为主题,讲述了Stephen的那段故事。




6月20日 腾讯视频上线

第七届九分钟外卡参赛短片《疯铃》


《疯铃》摄影师


林怿亨专访


采访 | seven

编辑 | seven


您是如何得知九分钟电影锦标赛的,《疯铃》这部短片是如何会来参赛的?请谈谈您对九分钟电影锦标赛的认识


林怿亨:其实我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九分钟电影锦标赛了,准确的说,应该是在我大一还是大二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个比赛了。我那时候学的是心理学,在影视这一块还不是特别的在行,那时候也没有特别好的团队,所以说之前就没有参加。这一次主要是因为有一个不错的团队,然后我们拍了一部还算成熟的作品,所以我就参加了。其实当时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整个团队有外国人有中国人,国外的比赛就由国外的同学去负责了,国内的比赛基本就是由我在负责。


我个人对于九分钟电影锦标赛还是蛮看好的。 这个比赛是中国大陆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一个比赛。特别是那个非外卡的部分,其实是蛮符合整个电影制作流程的,同时也是对于青年电影人的一种支持,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非常喜欢你们办的这个比赛的。



《疯铃》的跨国团队


请您介绍一下《疯铃》这部作品的创作团队组成。据了解,这部短片是在国外拍摄的,就您的体验和观察来说,国外国内团队的工作方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作为摄影师,您和导演进行合作时,是否有自己特别的工作方式?


林怿亨:我们这个组其实有大概一半的中国人一半的外国人,两个导演两个摄影指导,其他职位都是一个人。其中我,还有剪辑师和声音,我们三个人是中国人,其他都是外国人。

要说国内和国外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的团队非常的职业化。在国内,大家会觉得导演是一个艺术家,但其实在影视工业体系里,导演就是一个职业,是一项工种。他有非常多需要规范的东西,不仅仅是导演,所有的职位都是这样的。在国外这种规范性的东西做的非常好,而这样直接产生的效果就是我们拍片的效率非常高,毕竟你东西都规范了之后,团队协作起来非常的方便,相比之下,国内在这一块就还有差距!


另外一个差别大的地方在于,在国外拍片的时候,我们整个拍摄阶段,每2天之间的休息间隔一定会保证在十二个小时,在拍摄片场,我们基本上在三到四个小时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中场休息。一般来说,如果当天拍摄的量不是特别大的话,我们一般是不会超过八个小时的拍摄时间。

林怿亨担任摄影指导


谈到我跟导演之间特殊的合作方式,我觉得是一个蛮常见的方法。因为当时所有的故事板、分镜表都是我在做的,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我跟导演沟通,然后我把我想象中的镜头全部做出来。我当时用的是3D模型做的,然后我就拿了这个3D模型跟导演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我会尽量做到在开拍前,就把所有的镜头全部确定下来,其实就是一个3D建模的预演。


据了解,您的本科专业并不是学的电影,而是心理学。可否谈一谈促使您“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对您之后从事电影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林怿亨:其实心理学这个专业应该还挺适合转行做电影吧!你想,电影史上几位有名的电影大师之前都是学心理学的。至于说为什么会从心理学转行到影视,其实有太多太多的原因了。可能是因为学心理学的关系吧,我能找到非常多影响我走向影视之路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慢慢的累积起来,造成了我最后转行去做影视的这个结果。而做影视其实最直接的一个目的就是传达观念,在这一点上,心理学其实会优于影视本身。一个是表,一个是里。可能因为学了心理学的关系,我在影视创作中更喜欢讲述一些关于人性的东西。


很多电影从业者认为,站在摄影师的角度,无法理解画面中角色的情感逻辑,就无法建立影像设计。这是您第一次拍摄GLBT世界的故事吗?您是如何建立起和这一群体的情感认同的?


林怿亨: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问题。我本科学的是心理学,心理学其实对这种性取向是有研究的,同时学心理学的人他本身的容忍度也会非常的高,所以如果在接受层面上不会有矛盾的话,那么在情感认同上就会非常容易达到了。


这个应该是我第一次拍摄lgbt题材的片子吧!当然在拍这部片之前我们整个团队其实有进行了一次磨合,我们在原剧本的基础上编写了个番外,这个番外理论上来说也算是一个lgbt的题材。所以如果这么算的话,这一部应该是第二个吧!


影片前半部,有一些打破水平的镜头,请问是刻意设计的吗?您觉得这样的镜头设计对于影片整体的塑造,有哪些帮助?


林怿亨:这一部片不能简单的归类到lgbt题材上,因为其实我们拍的是一部心理剧,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这样一部片子。而既然要表现这样一个创伤后应激障碍,常规的镜头设计其实满足不了我们这样一个需求,我们需要通过比较特别的镜头来给观众在心理上营造一些不一样的感觉。其实在设计的初期,我们整个团队就决定让看这一部片的观众体会到一种不适感。因为我们希望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能更深入的去体会角色的情感及心理变化。


请谈一谈为何会选取“风铃”这一具象事物作为影片情绪氛围的主要载体?这是您和导演一起确立的吗?这种象征性的投射,是基于导演本身的生活真实吗?


林怿亨:其实一部影片的情绪肯定是要有一个载体的,更何况这是一部关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这一种心理疾病本身就存在一种启动刺激,于是乎在这两种条件下,我们就必须设计一个所谓的载体。至于这个载体是什么,我们最开始在想的时候就说,啊,不要是一个视觉型的载体,因为很多影片当中都用的是视觉载体,我们想用一点不一样的,所以才决定用一个听觉型的载体。然后我们就想了很多东西,整个组大家一起讨论,最后决定用风铃。因为一是比较常见,二是风铃在整部戏中的设计可以非常的巧妙。至于说,这个东西是不是基于导演本身的生活,我就不太清楚啦。


本片的剪辑非常的琐碎和散乱,甚至加入了一些切黑的画面。在《疯铃》的剪辑中,有参考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一些影片吗?有人说在电影艺术创作中,形式即内容,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林怿亨:其实这部片子在结构上,我们借鉴了《记忆碎片》。我们把男主在被强奸之前跟之后这两段时间交叉,跟《记忆碎片》又有一点点不同,我们这两段时间的故事都采用的是正叙的形式。如果说整个时间轴被划分为abcd4个点的话,我们这个故事的起始点就是a和c,收尾的部分则是b和d。可以说整个剪辑的形式对这一部短片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对于创伤性应激障碍来说,闪回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要把这种闪回表现出来,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靠形式,可以说形式其实就是内容的一部分,但不能说形式完全就是内容,内容完全就是形式。



纵观您以往的作品,聚焦特殊群体和边缘话题的比较多,似乎您对这样的题材和类型情有独钟。这是否也跟您的心理学背景有关?在今后的创作中,您会尝试其他不同的题材和类型吗?


林怿亨:其实只要一部影片中有人这个元素,这部影片必然会进行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探索,除非你是拍动物世界,不然不可避免的要展现人,不过应该也是我学了心理学的原因,所以我对于这些边缘话题和特殊群体比较感兴趣,应该说多多少少会有这样的关系。在以后的创作中肯定会尝试很多其他不同的内容,比如说我现在就在尝试写一部软科幻。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说这是一部软科幻,但其实还是逃不开人这个东西,毕竟科技与人性,可以说是一个绑定起来的话题了。


您觉得跨学科的背景对于电影艺术创作而言,利弊各有哪些?对于想要从其他专业转向电影的青年人,您有什么建议吗?


林怿亨:你这个问法,其实我不是很接受。从理论上来说,跨学科的背景是没有弊端的,我觉得你原本要说的是,用5年的时间来学影视和用3年的时间学心理学加2年的时间学影视相比,优势和弊端各是什么。对我来说,或者说,对影视创作本身来说,积累的越多,知识越全面越好,从来都不会说有一个上限在那里。其实我自己也很年轻,所以在经验这方面我没有太多可以说的,我想说的是只要你敢想就去做吧,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对错之分。


最新评论

在线客服

小黑屋|电商资讯|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 沪ICP备17006708号-3

GMT+8, 2024-4-20 15:5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