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摄影机以RAW档桉格式来记录影像,到底有什么好处?这应该是一个值得被探讨的议题。因为我不只被问了一次~那么干脆写一篇心得报告吧。
定义RAW:
RAW是一种数据格式,来自摄影机感光元件与摄影机上的影像处理机制,是一种最不经过处理的影像资料,也就是说它主要是一个包含影像资讯的Data档案。如果比拟过去类比时代的媒体,RAW档就好像是胶卷中的负片,可以容纳很多影像资料之外,同时具有相当大的调整弹性空间。不过,RAW档桉能力却远比负片大得多,曝光、色温、Gamma值、色彩…等等的资料,都被完整的保存在RAW档案之中。
不同于JPEG、TIFF、MOV、AVI…等媒体格式,可以直接拿来做编辑、应用,RAW不是一个媒体档案,它必须使用特定的软体来处理,转换成为以画素为基础之媒体档案。换个角度来说:RAW档可以让你转成各式各样的媒体档案。
RAW档资料:
- 曝光:数字摄影机中的ISO值与拍摄时的光圈数据,在拍摄当时感光元件所记录下的资讯,在事后可以经过软体再一次进行调整。
- 色温:白平衡就是设定光线色温,由于记录的是数据,在事后可以调整色温。这对于多场景与多天数的拍摄行程非常有利,不用担心色温随时变化。
- Gamma值:这个数据对于灰阶与色彩的呈现有绝对的影像,因此Gamma值的数据对于后製时调整亮、暗的呈现方式非常重要。
- 色彩:影响色彩呈现的因素非常多,不过拍摄时机器所记录的基本色彩基准,是所有调色的基础。
- Metadata:摄影机所产生的资料档桉,数位电影摄影机同时提供拍摄时的场(Set)、景(Scene)、拍摄次数(Take)、Timecode / Filmcode。
各个厂牌的摄影机都有自己的设计模式,所以要使用摄影机製造商所认可的软体,才可以读取这些资料来做调整。各个厂商RAW档桉的副档名都不一样,例如;
数位影片摄影机
数码单反相机
每一家厂商都有自己独特的软体设计,必须靠他们的软体来解读他们的RAW档桉,但是也有软体厂商跟摄影机製造商取得合作,让他们的软体也可以取得这些资讯。例如:Adobe Lightroom、Apple Color+Plugin…..
好处:
- 不受摄影机上影像处理软体影响(例如:杂讯抑制、加强锐利度…)
- 高度影像控制能力(可以调整 – ISO感光值、色温、Gamma值…)
- Gamma资料不受到压缩(12bit~14bit)
坏处:
现在苹果的QuickTime ProRes编码这么强,还有必要使用RAW档吗?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完全决定于製片者的规划,以及对影片掌控程度的需要。举例来说:时间比较紧迫的广告製作与MV製作,通常使用HDSLR直接记录成H.264之后,转到ProRes 422就可以达到相当程度的影像品质控制。工作的流程较为简单,速度快,对于影像控制的要求已经可以被满足。
针对需要整体性的长片、短片、戏剧来说,对于整体的色调、曝光…RAW就会帮上大忙。虽然后製工作较为吃重,经处理过后的影片整体光影、调性比较统一、专业度高。
两者之间的作业流程有些不同,各有各的好处。当然,以上所描述的工作方式,也不一定是标准。在好莱坞大大有名的乔治卢卡斯,他旗下有一个公司专门负责摄影器材。去年的NAB就曾经被眼尖的记者发现密访Canon的展场办公室,可见他们也十分重视HDSLR这个优质的摄影机。事后他被记者问到时,也间接的承认大量使用HDSLR作为电影拍摄时的第二摄影机。
然而,正规的影片制作,当然需要运用较为优异的设备。以往在电影、电视电影、短片都会使用35mm底片。到了数位的时代,市场上最为人熟悉的 Arri 与 Red 都是优异的RAW摄影机,熟悉他们的 RAW制作流程,相信一定会让影片创作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