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的尊严
风舞花
李老泉在外地打工,最近老婆病了,他心急火燎地赶了回来。 李老泉坐了火车又坐客车,一路颠簸。下了客车,离家还有很长一段路。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下了一场大雪,漯河里也结了冰。李老泉就想从结冰的漯河穿过去,这样就可以省一大半时间。 走近河边,李老泉看见一群放学的孩子嘻嘻哈哈在河面上溜冰,相互追逐着如脱缰的野马,他想从河上走过去应该没有问题。突然冰面“咔嚓”一声,河中央就裂开了个大窟窿,几个孩子躲闪不及,扑通扑通就掉进河里,剩下的孩子犹如惊弓之鸟惊叫着四散逃开了。 李老泉一边高呼“快来人啊,孩子掉河里了!”一边丢下行李,一扒外套就一头扎进了河里,河水冰冷彻骨。李老泉在河里折腾了好一会儿接连救出了三个个孩子,这时有人赶了过来,也跳入河中。这人李老泉认识是附近曙光小学的体育老师陈松。那陈松在河里找了一会儿什么也没找到,人已经冻得瑟瑟发抖,就爬起来了,问被救起来的孩子,河里还有人没有,那三个孩子冻得直哆嗦,一个劲摇头说不知道。陈松对李老泉说:“老李,应该没人了,上来吧。” 李老泉看见被救上来的孩子脸色苍白,怕有个差池,就说:“陈老师,你先送他们回去,我再找找看。”然后李老泉又潜入水中,摸了一阵,什么有没摸到,他确认应该没有孩子了,就上来了。 过河是不可能了,李老泉只好折回来走老路,身上衣服湿漉漉的,他也不顾,胡乱穿起外套,一路跑起来。 躺在病床上的老婆看见李老泉回来了,又惊又喜,问他:“衣服咋湿了?”李老泉说:“刚才救了三个落水的娃。”老婆连忙催促他把湿衣服换了。想起孩子没事,李老泉心里就热乎乎地。 谁知傍晚,就有人来敲门,李老泉开门一看是邻村的汪三两口子,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李老泉和这汪三有仇。曾经因为农田放水的事打过架。李老泉个子瘦小,那是汪三的对手,一番交手下来,李老泉躺了半个月才下得了床走路。 李老泉警惕地问:“你们要干什么?”汪三俩口子愁眉不展,满脸焦急,看见李老泉,汪三陪笑道:“李哥,我们打听个事,你有没有看见我们家狗娃子。”李老泉没好气地说:“没有,我两年没回家了,刚回来,谁看见你家狗啊猫啊的。”汪三老婆“扑通”就给李老泉跪下了,“李哥,以前是我们不对,我们家狗娃子不见了,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后来听说他下午和同学去了漯河滑冰,你下河救人了,可看见我们家狗娃啊。” 李老泉一听,心一紧,莫不是河里还有孩子啊,他说:“走,去漯河看看。” 河边围了一大群人,有几个人已经在冰窟窿里附近捞了起来,李老泉二话没说也扎了下去,过了约莫半个小时,李老泉从水底捞出了一个溺水的孩子。汪三两口子一看呼天抢地哭得死去活来,死的正是他们家狗娃。李老泉心里很难过,如果他当时再多找一会儿,也许这狗娃子就不会死。他走过去安慰汪三:“兄弟,节哀顺变。”谁知汪三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这眼神让李老泉不寒而栗。汪三两口子抱着孩子悲戚地走了。 没几天镇上的刘镇长在村长的陪同下就来找李老泉,说是他和陈松老师勇救落水学生的事迹,镇上想把他们包装一下推荐到县里,评选个什么年度感动人物。好多相亲们都来凑热闹说恭喜。李老泉对评先进这些不感兴趣,但刘镇长说还有10000块钱奖金,李老泉有些心动,家里条件不好,儿子在读书,现在老婆又卧床不起,这些都很需要钱。 村长在一旁说:“老李,你是我们村的骄傲,我们村的光荣就看你的了。上县里那可够风光。” 刘镇长问了他救人的一些细节,还叫随行的人认真做了笔记。末了又问起汪三家的狗娃,李老泉说:“当时我在河里真的没发现人,如果发现了我不会见死不救的。”刘镇长临走起身拍拍李老泉的肩膀说:“老李同志,全镇人民都应该向你致敬和学习,你放心,你的事迹我一定好好给宣传宣传。你就在家等好消息吧。” 可谁知这刘镇长一走,左等右等都没有消息。后来更让李老泉受不了的是,他一出门,相亲们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李老泉不知道咋了,好不容易截住村长,村长黑着脸拿出一张报纸让李老泉看,那上面报道的正是漯河救人的事,可英雄不是他,而是陈松老师一个人了,照片里陈松老师戴着大红花,县长正亲自给颁奖。 村长说:“组织上调查了,救三个学生的是陈老师,你去的时候,陈老师正护送孩子回去。本来你也可以当英雄的,你在河里发现了汪三家的狗娃,可你没有救人家上来。” “狗屁,是那个说的。” “这是组织上调查的结果。”村长冷冷地说。“我还以为你是我们村的骄傲,现在你简直就是我们村的耻辱。见死不救,偏偏他还沽名钓誉,想当英雄。” 从村长家出来,李老泉感觉腿都都软了,挪不动步子。李老泉那个冤啊,气得一连几天都吃不下饭。 老婆看见他这个样子很难过,“当时不是你救了孩子吗,不是还有陈松老师在场,你去找他们给你证明。”李老泉一拍大腿,对啊。英雄不英雄无所谓,可咱不能受这个委屈。 可是转了一圈,李老泉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被救的孩子都说当时又惊又怕,不知道是谁在河里救得他们,家长只知道是陈松老师送回他们孩子的,还买了礼物去答谢。现在李老泉突然跳出来,都不相信这么一个干巴巴的人能在冰窟窿里救出三孩子。李老泉又去找陈松老师。 陈松老师是曙光小学的,可是陈松老师就是不出来见他。眼看快天黑了,只好回家去。路上李老泉又碰到汪三,他刚想打个招呼,谁知汪三迎面呸了他一口,“这不是大英雄吗,怎么这么无精打采的。”围观的人都嘲笑起来。 晚上,李老泉的儿子李明回来了,他也在曙光小学读书六年级,因为升初中,学习紧,平时都是住校的。 吃饭的时候,李明突然说:“爸,你就不要去学校找陈老师了,你本来就不是英雄,何必要逞英雄呢。现在学校里的同学都在嘲笑我了。” 李老泉一听心里酸酸地,他说:“明娃,人本来就是你爸我救得。” “打死我也不相信,你身体那么差,能在冰河里呆那么长的时间。”李明“啪”放下筷子不吃了,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把李老泉晾在了外边。 李老泉一晚上都睡不着,他怕影响老婆休息,偷偷在跑到外面抽烟,这时电视里一个镜头让他眼前一亮,计上心头。他要想所有人证明自己。 那天曙光小学校门口挤满了县里、市里大大小小的记者,有报社有电视台的。可把曙光小学给搞蒙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附近几个村的人也都闻讯跑来看热闹。一打听才知道有人要挑战“卧冰耐寒”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2011年陈可财和金松浩在中国张家界市的天门山上演了一场“耐寒大战”,赤身埋在冰块中,最终金松浩以120分钟的成绩取胜。今天有人要向他发起挑战。这个人就是李老泉。 上午10点,几个老乡抬着一个浴澡的大木桶出现在校门口,李老泉二话不说,脱的只剩一个裤衩,走进桶里,几个老乡把冰块哗哗往里倒,一会儿就把李老泉埋得只剩个脑袋在外面。 人群中炸开了锅,都说:“李老泉疯了。”有人冲上来劝李老泉别做傻事快出来,李老泉纹丝不动。 村长来了,“李老泉,你给我出来,有啥我们慢慢解决吗。你这样会死人的。”李老泉没动。 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分钟,李老泉的脸色难看起来,人群中突然死一般寂静。这天气,别说赤身埋在冰块,就是少穿件衣服,也得把人冻个半死。看来李老泉是豁出去了。 又过了几分钟,人群中有一个人看不下去走了出来,是陈松老师,他对李老泉深深鞠了一躬,说:“老李,对不起,我错了,那三个孩子都是你救的,我不该鬼迷心窍冒领功劳。其实这些日子以来我心里一直愧疚,你来找我,我都不好意思见你。” 李老泉的眼睛亮了一下,但还是没有出来。 不一会儿,人群中又走出一个人,是曙光小学的校长,他说:“老李,你出来吧,其实不怪陈老师,是我要他这么做得,学生出事了,先进学校评比要被取消,我只好去找镇上把陈老师推出来做英雄,这样上面就不会追究了。是我对不起你啊。” 那三个被救学生的家长此时也都站出来向李老泉道谢。 李老泉的眼泪就流了出来,可是他还是摇头。 这时刘镇长赶来了,他说:“李老泉,是我们工作失误,我们不该轻信谣言,其实我们怕狗娃子的死,影响整个先进事迹在县里的评选。我们现在决定给你恢复奖励,你快出来。”李老泉还是没动。众人都有些急了。 陈松老师突然想到了汪三,叫人赶紧去找汪三,汪三早已从人群中钻出来,陈松老师抓住汪三的手说,“李老泉他真的尽力了,当时他一直在河里找。你不能怪他啊。” 汪三低着头说:“我知道,其实狗娃他有心脏病,又不会水,他一定会出事的,我看了他的脚腕有一道水草缠绕的伤口,我想他一定是一下去就沉底了。只是我心里不舒服,才到处说李老泉见死不救的。李哥,对不起,你快出来吧。” 但李老泉还是没有出来,脸色已经苍白的像张白纸。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四十分钟,镇长急了,叫人赶快把李老泉拉出来。李老泉拼命摇头,用虚弱的声音说:“我很高兴你们能在这里裸露良心,可是我不是做给你们看的,叫我儿子李明来。” 李明跑过来的时候,李老泉几乎冻成了个冰人,李明使劲刨着冰块,喊:“爸,你快出来。” “明儿,爸只想告诉你,古有卧冰求鲤尽孝道,今有卧冰耐寒传家训,儿子,爸不是逞英雄……” 李明已经哭得泣不成声,“爸,我知道错了,你是英雄。” 李老泉才示意让人把他弄出来,奇怪了,在冰中50多分钟,他竟没有事。虽然没能破纪录,但已经是个奇迹了。这时记者们都围过来七嘴八舌采访李老泉,问他为什么想到呆在冰块里,为什么能在冰里呆那么长的时间? 李老泉喝了一口酒,穿好衣服说:“这个点子是看电视学的,看见有人卧冰耐寒挑战记录。至于为什么能在冰里无事,都是这两年,我出去打工练出来的。”人群中充满了好奇。 “你们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 “我是个在北方冰湖采藕工,冰天雪地里,要刨开厚度10多厘米的冰层,在齐胸的冰湖里,水中温度零下十多度。每天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而我的那些工友有的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救人那事是个人都该去做,我不想成为什么英雄,但我想堂堂正正,有尊严的活着,我不想让别人瞧不起,更不想让我儿子瞧不起。” 李老泉说完人群先是静地出奇,突然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
小黑屋|电商资讯|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 沪ICP备17006708号-3 )
GMT+8, 2025-7-3 21:4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