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六届九分钟电影影评大赛

[复制链接] 分享到朋友圈
1#
六尺公园 发表于 2016-5-30 23: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禁品》影评【参赛】
《谍影重重》与《南方公园》的内在张力
导演在幕后花絮中提到了为本片提供创作灵感的两部影视作品:21世纪经典特工电影《谍影重重》与美国成人动画剧集《南方公园》,我们不妨从这两部影片着手展开对这部短片的论述。
《谍影重重》类型建制的成功。
首先,《谍影重重》被普遍认定为是对于以往经典特工电影(诸如《007》系列、《碟中谍》系列)的重大突破。究其原因有两点:主题深度的拓展和视听技巧的革新。
特工电影作为冷战背景下的产物,特工被赋予了鲜明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特征,个人服从于国家,从屡次行动任务的成功中获得荣誉感。观众快感建立在主人公成功完成了国家机器赋予的一个又一个非凡的任务,这也是以往特工电影明显的叙事特征。《谍影重重》则演变为特工希望摆脱国家机器的追踪,观众快感建立在特工与国家的对抗上,影片反派由恐怖主义势力演变为曾为之效力的国家机器。因此《谍影重重》被赋予了对自身体制的批判性思维。类型片的批判性思维一直以来不被推崇,因违反了好莱坞商业片“制造梦幻”创作机制,事实上也违反了观众“娱乐至死”的影院欣赏模式,好在《谍影重重》追踪与反追踪的类型样式异乎寻常的精彩绝伦,观众也热情接受了该片主题:个人与体制的对抗。
视听技巧的革新在于:手持摄影、碎片化、快节奏、非连续性剪辑。因新世纪DV时代的来临,伪纪录片得以被大众接受,《女巫布莱尔》《鬼影实录》《死亡录像》《科波拉档案》···大批量以伪纪录片样式制作的灵异电影取得了票房成功,此类影片往往制作粗糙,画面美感、电影蒙太奇艺术几乎消失殆尽,观众之所以变得如此宽容大度,因他们有不一样的观影诉求,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更“真实”的灵异电影。因此DV质感的手持摄影、低分辨率的画面、不连贯的剪辑手法具备了“合法身份”。也正是得益于伪纪录片风潮给予观众的类型宽容度,《谍影重重》的手持摄影、非连续性剪辑作为一种相对熟悉的类型片语言被广为接受,这种熟悉源于大众对DV拍摄的亲身实践,因此,被一直诟病的“不专业”反倒具有“更真实”的质感,由此,一种更真实的特工电影,进入观众的期待视野。
《谍影重重》第二、三部的导演是以著名伪纪录片《血腥星期天》闻名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血腥星期天》用新闻实录的方式描述了1972年1月30日发生在北爱尔兰的星期天惨案,影片忠实描绘了北爱尔兰平民与英国政府之间的对峙,该片被看做是60—70年代西方政治电影的传承之作,保罗·格林格拉斯本身为记者出身,极为注重社会纪实感,他的创作始终离不开手持摄影和社会性议题。而《谍影重重》系列中个人与体制的对抗、伪纪录片的视听技巧被不断强化,且呈现出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的审美特点。对于普通观影者来说,《谍影重重》的动作戏最具吸引力的,电影学者贾磊磊曾经在论述武侠电影的时候提到,一个动作电影的类型特点首先要看它对于动作戏的处理方式,因对动作戏的处理决定了《谍影重重》的整体类型策略:写实的特工电影。因此观众可以看到更为真实的打斗场面,当特工与人打斗时自然是追求一招制敌、最快解决战斗,用手边可以找到的任何东西作为武器,没有多余的废话,也没有漂亮的肢体动作,动作戏要展示的就是一个简单的特工打斗原则:快准狠。
在主题内涵上个人与森严体制的对抗,不是谍影重重首创,但是之前多存在于艺术电影创作体系中,尤其是一些反乌托邦电影中,近几年因《饥饿游戏》的反乌托邦设定深受青少年欢迎,后续的《移动迷宫》也票房不错,这种个人与体制之间故事显然已经成为时下热门。
《小学禁品》导演选择将故事发生地选择在学校,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选择,学校在电影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关于森严体制的代名词、故事内容选择宠物精灵卡片交易、被追杀的主人公不是经验丰富、身手敏捷的职业特工杰森·伯恩而是乳臭未干的小学生。这也是本片的核心创意,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张力会自然而然的构成一种有趣的艺术效果:严肃的玩笑。导演称之为《南方公园》式的反讽效果,必须承认,对于谍影重重的仿制极为成功,手持摄影、快节奏剪辑、紧张的配乐效果、追踪与反追踪的大量引用,也就是说,该片的类型片创作形态是成熟的,但是导演陷入一种创作陷阱,导演显然以为当故事形态越是严肃,整个风格便会越发搞笑,因此,整部影片几乎看不到丝毫幽默感,因形式与内容的张力先天性存在,但是显然,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思路,因导演没有强化出内容的学生形态,只有将小学生的特质充分建构成功后,反差才会存在,同时,该片最为反讽的一幕显然处理的过于轻描淡写,缺乏一种节奏变化的处理,当特工看到吸食毒品的小学生时并没有任何反应,转而继续追踪倒卖卡片的冈恩,观众看到自然明白导演的处理风格,这个剧情思路也是极为“南方公园”的,但是南方公园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特质与严肃形式处理的张力,最重要的是节奏处理,“在最紧张的段落处做自我解构式的停顿与间歇将会轻而易举的创造出一种戏谑、幽默风格,导演所缺乏的便是这一种停顿。
这种停顿并非技术性问题,而是导演的一种创作意识,正如导演没有意识到停顿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小学生的懵懂稚气应当与特工的深沉干练加以充分融合的重要性,因导演思维中,小学生已经作为设定存在,学校作为唯一的活动场域、学生演员的扮演,因此20分钟的建构时空中所谓学生处理无足轻重。影片中却是有一些体现的,例如在开场的学生霸凌段落中,黑人小头目在威胁冈恩交出精灵卡的嚣张气焰之后紧接着是与学校管理者的卖萌挥手示意,这种反差会自然的创造出一种天然的戏谑解构感,而这才是《南方公园》的核心,而目前的呈现状态则显示出:这是一部由小学生演绎的特工电影。不可否认,本片对于特工电影类型片创作的完整呈现。
在电影史中,校园一直是反体制电影的典型场域,20世纪30年代,让·维果是以严肃的社会题材向平庸电影挑战的第一位导演,在其《操行零分》(1933)中以寄宿学校隐喻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残酷卑劣,统治者以教育的名义扼杀压制纯粹而活泼的青年学生,力图把他们纳入既有的规范之中。本片因其反社会性和颠覆性而被禁映,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部电影几乎成为表现反叛精神的电影作品的“新约全书”。由此,奠定了校园题材作为反体制表达的核心理念。
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战后的青年一代普遍对社会制度的僵化、阶级壁垒的森严和道德观念的虚伪不满,由此形成“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电影界的一批年轻人以林赛·安德森为中心,发起“自由电影”运动。新浪潮《如果》,展现寄宿学校中的虚伪与偏见,教师的独断专制与非人压迫。
最早引起关注的是1954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宣告了电影新浪潮的到来,而新浪潮的成名作《四百击》作为新浪潮的旗帜性作品,校园再次成为表明新旧观念更替的重要表达场所。
美国新好莱坞运动初期的《毕业生》选择刚刚从大学离开的毕业生,被陈丹青称之为“最好的文革电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如果主角为青少年,学校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存在,如何选择对待校园的态度尤为关键。
任何新电影思潮的诞生都伴随着对于上一代传统的革命,而作为青少年群体作为新兴文化的银幕代言人自然是最合适不过,《小学禁品》的学校管理者采用的视觉形象参考了《黑客帝国》的特工形象,墨镜、不苟言笑、西装革履,史密斯特工是最为典型的程序化专制形象。
《南方公园》的创作主旨为“去神圣化”在南方公园两位主创催·帕克和马特斯通看来,一切都是可以解构的。但南方公园的解构主旨在于社会热点,用阴谋论的形式加以夸大处理,往往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无限扩大,随着剧情发展,故事的空间场域由学校扩张至外部空间,指涉空间更是引向整个现实社会,例如在第19季中,通过对于广告的描绘,指涉了整个信息社会。
而《小学禁品》显然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导演所说的参照了《南方公园》可能更多的是用小学生演绎成人故事,以及学校场域的运用,“小题大做”的情节设置,这是从最为显性上的理解来讲,可即便如此,本片仍然严重缺乏幽默感。这是本片致命伤,我想这应当是主创们不希望看到的,因为这种扭曲的怪诞感产生的一本正经的恶搞风格应当是主创希望呈现的效果,但最终结果不甚理想。
导演的创作问题在于没有走出校园,从校园开始,然后扩大事件,创作视野扩大,当然其中有关于资金问题的掣肘,但显然这并非南方公园的思路。
同样如果说针对于校园,但是应该体现的还在于夸大一种讽刺感,但是目前的创作理念中,没有给予篇幅描绘,这里哈斯导演对于时间分配的问题,从各方面来讲,导演选择了最为安全的一种创作思路,一切为稳妥起见,进行的创作,而这种稳妥导致了匠气有余、才气不足。
    本片《南方公园》式的反讽效果如果是蜻蜓点水,那对于《谍影重重》的建构可以说是异乎寻常的成功。作为《南方公园》粉丝,自然是有一种失望,但是作为学生作品,不失为一部颇有水准的佳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小黑屋|电商资讯|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 沪ICP备17006708号-3

GMT+8, 2024-5-30 10:5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