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4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许介锋 发表于 2012-5-31 22: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时间:1945年——1956年 全盛时期:1945——1951


摘要:作为欧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意大利艺术热烈和奔放的气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巴罗克艺术的巅峰还是文艺复兴的辉煌,意大利一直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德西卡、罗西里尼、桑蒂斯、纪实美学
      






                    什么叫新现实主义
两大口号——“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日常性和纪实性的美学原则,生活流的结构等等。这的确是世界电影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学创新,直接促成了巴赞“纪实美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它是电影的一种回归,它的出现最接近于电影发明的初衷和本质,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里的试镜拍摄与无修饰。梅内盖蒂说:“我们在欣赏电影时只需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要以道德观去评价一部电影,导演是在讲述人民的生活,否则电影就没人看了。”这一点与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导演关注的是平凡人民的平凡生活,意在揭露某种社会现象与本质。

                         新现实主义的意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战后发生在电影界的具有强烈社会进步和民主倾向的运动,它在电影美学上倡导的纪实美学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若干年后深刻地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作为欧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意大利艺术热烈和奔放的气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巴罗克艺术的巅峰还是文艺复兴的辉煌,意大利一直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意大利艺术从来是不缺少传统的,19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形式是歌剧,它曾经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在20世纪,这个重任转交给了电影,电影继承了歌剧的优秀传统,在意大利这片孕育艺术的土壤中更加绚烂地绽开。
在欧洲电影中,意大利电影一直独树一帜。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产生,则要归功于那本著名的《电影》杂志,它的编辑们在法西斯统治的恐怖中勇敢地站出来,抨击昔日的意大利电影而将希望寄托于明日的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张扬的纪实美学,通过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在这一背景下,被认为是第一部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沉沦》诞生了。上世纪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电影美学推向了高峰。
  中国的导演也受到这一流派的影响,如贾樟柯的《小武》、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李扬的《盲山》、《盲井》等等,都采用了新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者遵循它的美学法则。

                             产生背景
40年代初期,意大利的《电影》杂志上,巴巴罗教授最早提出了“新现实主义宣言”,提出了电影“写实”的要求,但是公认的新现实主义学派开始的时间,是以1945年8月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作为标志的。
    1、早在二战未结束前,意大利电影人为了反对独裁政权控制下的法西斯官方电影(宣传片和庸俗的商业电影),就开始拍摄一些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电影。
    2、二战结束后,意大利作为受法西斯统治最严重的国家,社会各阶层民众希望看到揭露法西斯罪行、歌颂人民英勇斗争的电影
    3、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创作者不得不采取新的制作方式,比如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等。  
新现实主义受到真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人们开始对生存问题进行思考,反战、反饥饿、反对失业和贫困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所以电影人们开始了对这些题材的创作。
年代
1、1945-1948年
战后,审查机构和政党组织未完成顺利重组,此时,用卡尔维诺的话说:这是众多声音的汇合,主要是来自边缘领域的声音,是对多姿对彩的意大利,对鲜为人知的意大利的多角度的发现。
剪辑师马里奥·塞兰德雷首次使用“新现实主义”来形容维斯康蒂的革命性特点。
1945年起,“新现实主义”被用来指所有处于断裂期的影片,人们常常把他们和悲惨主义的画面联系起来,大部分导演拒绝使用这一名称,只有柴伐蒂尼接受并吹响了集合号,他成为新现实主义事业的先知和最顽强的捍卫者。
 2、1948-1957年
冷战的紧张局势,政府对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谋杀,粉饰太平、安抚民心的电影成为政府的帮凶。好莱坞电影对意大利影片形成强大冲击。
 3、1958-1968年
意大利电影的黄金时代。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衰落促成了意大利电影业的发展,国内每年摄制长片240余部,西部片迅速取代史诗片,情色片又很快取代西部片。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以及意大利新电影在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的荣誉,激励着制片人投资年轻导演,走上冒险之路。
整个60年代都处在维斯康蒂、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的影响下;帕索里尼的出现形成了新的核心,是另一种电影语言的诞生,并与新现实主义保持距离。“为了穿透事物,必须创造新的眼睛。”(塔维亚尼)
复兴和危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用尽了资源,英雄、神话、穿插短小喜剧等等,都使用过了,还能使用什么呢?
这十年,儿子电影和父辈电影分道扬镳,商业电影和诗意电影、直白话语和隐喻寓言共同发展。“摄影机既是我们的认识工具,也是我们的武器。”(布鲁内塔)

                          形式特点
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记录性、实景拍摄,避免戏剧性用光,采用自然光。此外注重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营,常常让演员在一个空间里进行自由的表演,不打断,一气呵成。采用非职业演员,没有所谓的“表演”,演员饰演的就是他们自己,这种本色演出更具有真实感,没有做作与掩藏,赤裸裸地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影片在结构上,追求简单朴实的状态,清新自然又充实。最后就是地方方言的使用,让影片更具地域性和代表性。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罗西里尼(1906-1977)
     罗西里尼喜欢说,他的导演观念的核心不仅在于爱他的人物,也在于爱现实原貌。正是这种爱,使他始终力戒拆散由现实统一起来的整体:人与他的环境。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把新现实主义归结为一种含义不明确的客观记录主义。在罗西里尼的眼中,新现实主义并不决绝对世界有积极的立场,更不决绝批判世界,而实际上,新现实主义必须以一种思想态度为前提,这就是罗西里尼眼中的现实,是被他的意识所折射的现实。
    麦斯特在《电影简史》中这样评价罗西里尼:他宁可牺牲光滑而追求真实,用普通人来代替演员,用实景来代替布景,用即兴创作来代替编写好的场景,用生活来代替虚构。直觉、信念与智慧使他的电影与社会责任和良心紧密相连。这凸现了战争时期艺术坚强的一面----发人深省、震撼心灵、伸张正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罗马被德军占领,罗西里尼也加入了逃亡的队伍,这次经历以及意大利的失败让他思考了很多,战争的残酷和人民激昂的爱国热情让他决心为次拍一部电影。当时,意大利被南北分开,器材又严重不足,困难被一一克服,《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诞生了。影片采取了极为写实的手法,将意大利人英勇地抗击纳粹的壮烈事迹真实的呈现出来。影片在刻画人物的同时也展示出罗马贫民区的生活情况,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的经历又是所有人的经历,“他们有着共同的痛苦、共同的欢乐和共同的希望。”
因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一片,罗西里尼引起了世界影坛的重视,该片成为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首先开声的代表作,曾获第一届戛纳影展大奖和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提名。
战后罗西里尼的第二部作品《游击队》是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巅峰之作,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罗西里尼几乎不用剧本,并明确决绝使用摄影棚、服装、化妆和演员,这种风格曾被其他国家的影人模仿。
1948年的《德意志零年》,痛斥了战争的罪恶,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和贫困,还使儿童的心理产生畸形。
罗西里尼撇开一切成见,站在摄影机后面,他的工作方式往往是从调查、采访、记录出发,转而形成影片喜剧性情节的表现。他说:“看到人的本来面目,不要硬把人表现为与众不同。因此,罗西里尼的影片让我们感同身受。

2、德.西卡 (1902-1974),柴伐蒂尼
     德西卡和被誉为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之父”的柴伐蒂尼合作,拍摄的《偷自行车的人》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德西卡以朴素的镜头在心酸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情。
     于1943年拍摄的《孩子们在注视我们》,通过儿童的目光来审视世界,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萌芽之作。影片通过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的眼镜,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自私和伪善,揭示了作为一个孤儿感受到的不幸与痛苦。而这是德西卡与柴伐蒂尼的第一次合作。
     1946年的《擦鞋童》,依然是儿童目光中的世界,战后意大利流离失所的儿童,成了他们作品的主人公。在该片中,淡化的情节,街头即兴拍摄和非职业演员的运用,都为他第3部新现实主义巨作《偷自行车的人》(1948)做好了准备。
     有人这样评价德西卡:“他是宁可要现实,不要浪漫;要世俗,不要闪闪发光;要普通人,不要偶像。”《偷自行车的人》主要镜头都在真实的罗马街头拍摄,诚实的摄影机跟随主人公寻找自行车的足迹,对但是的罗马市面进行了记录性的拍摄,街上游荡的失业者、排队去预测自己命运的人,没完没了的自行车胎、车轮、打气筒、没完没了的简陋房屋,雨在急急的下着,寻车人在缓缓地走着……在松散的结构里,我们看到了摄影机卷轴般呈现给我们的现实。在贫困无望的现实中,德西卡含义模糊的镜头似乎也对宗教发出了轻微的疑问。德西卡和现实贴近的摄影机保存了生活本身的构成元素。德西卡引导摄影机与生活本身相见,摄影机在孩子式的胆怯目光中把一切琐细看见。
     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里对这部片子大加赞赏,“不再有演员,不再有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就是说,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完美的现实纪景中不再有电影。在此片中,集中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长镜头低角度的默默注视,平易直白的流水结构方式。豪华的超越于生活之外的戏剧性已被战争和贫困摧毁,艰难的现实使电影在意大利获得了再次纵身跃入生活之水的机会。
《温别尔托D》 Umberto D (1952)
描写了战后一位收入微薄的退休老人的生活。
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偷自行车的人》,这是一部令人感到极度绝望,同时又充满温情的作品。德•西卡还是一位煽情大师,很少有人能不流泪地观看此片的最后一场戏。并不是物质的贫乏使温别尔托万念俱灰,当然,贫困对加深他的绝望有决定性作用,但这只是因为贫困凸显出他的孤苦。如果说影片涉及中下阶层,那么它也是侧重表现他们的贫困隐私、他们的自私利己和人情冷漠。主人公越来越孤独。在《温别尔托D》中有三个段落已经让我们更加看清这部影片的端倪:这写段落就是为这类影片拍好的片段。然而我们不应错误理解现实主义概念在这里的含义与意义。

3、维斯康蒂(1906-1976)
维斯康蒂追求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超乎常规的综合,并且确实实现了这中综合,他并不才用影像重新组合的效果。每个影像即可包含和表现出完整的意义。因此,《大地在波动》只是局部接近1925年代到1930年代的一蒙太奇为本的苏联电影。
维斯康蒂以“死亡”和“崩溃”为母题的一系列作品给人类精神内部的矛盾、冲突和燃烧绘制了一副华美的哀伤图景。出身豪门贵族的富足生活和艺术表现的荒凉与锋利像两束来向不明的箭簇并齐贯穿在维斯康蒂的心上。他同时看到了繁华的堕落和贫穷的力量。
1942年的《沉沦》使维斯康蒂以“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为进入电影史。观众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因为荧幕上上演的正是电影院外的真实发生的今天的故事。
在《沉沦》中,人们看到了墨索尼尼统治下的意大利:肮脏、混乱的小镇、小贩、侍者、妓女……当时意大利人们内心的苦闷绝望,肉欲的焦灼和情感的积郁一下子在银幕上得到宣泄。
1948年的《大地在波动》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成果之一。全片没有任何人工布景,全部内景也是在当地渔民家里拍摄的。纵深焦距的摄影手法使得画面表现丰富又有层次。维斯康蒂让所有的演员操着自己的方言,使得本片的拍摄过程本身成为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维斯康蒂清醒自己的处境,他说:“我自己也属于托马斯曼、普鲁斯特、马勒的时代。围绕着我的艺术、文学和音乐的世界就是那个世界。毫不奇怪,我感到那个世界上亲切的。”由于疾病,维斯康蒂不得不隐退,在病中他坚持自己最后一部作品《清白者》的剪辑。
有人说,在维斯康蒂的高贵精神和神经质的敏锐从银幕上消失之后,一个电影时代结束了。

4、德.桑蒂斯 (1917-1997)
     1917年2月11日生于意大利丰迪,毕业于罗马大学;1940年进入墨索里尼指令创建的“电影实验中心”,但他很快成了一位反法西斯的影评家,并成为该中心的刊物《电影》杂志的骨干;1942年桑蒂斯担任影片《沉沦》的助理导演,为以后的新现实主义打下了基础,1947年,桑蒂斯第一次独立执导了影片《悲惨的追逐》,这部反映意大利当时社会问题的影片获得成功,使桑蒂斯跻身于意大利一流电影导演之列;1949年的《艰辛的米》和1952年的《罗马十一时》等影片都属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杰出作品,桑蒂斯被称为第二代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桑蒂斯1997年5月16日因心脏病,在意大利罗马逝世。
在《罗马十一时》里,二战后的意大利罗马,一个飘着细雨的早晨,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门口的人越聚越多,因为这里要招聘一名打字员;17岁的柯乃利亚是个漂亮的年轻姑娘,她在等待面试的队伍中遇到了一个在车站等车的小伙,他要去前线打仗了,他们似乎已经一见钟情;艾德琳娜因为有了身孕而被占有了她的负心老板辞退了;西蒙娜是个富家千金,但为了深爱的画家丈夫离家出走了,她也想在招聘中试试运气;露仙娜和南多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丈夫已经6个月没有找到工作了;前来应聘的人把几层的楼梯全部挤满了,她们都希望得到这份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影片由柴伐梯尼等人根据发生在罗马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因其强力的真实性,致使当时的意大利政府采取了全面封杀的态度,结果使这部片子的知名度大幅度降低,但本片无论从表现手法,演员表演,以及对社会、人性的刻画和揭露,无不表现出深厚的功力和艺术水准,是又一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之作,影片一开始打字机发出的敲击声就给人一种紧张的心理撞击。
每个姑娘的故事都独立成篇,但又彼此交织,令人对她们的遭遇既表同情,但又对当时时政的混乱不公提出质疑和抨击。影片借一群落难的妇女,在最大程度上真实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经济复苏时期的社会现状,揭露出当时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是具有社会批判力度的一部杰作。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虽然为意大利电影与世界影坛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但它的光芒却是短暂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一方面被认为是世界电影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也曾为死气沉沉的意大利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这个新崛起的电影运动也饱受非议。
在意大利电影人一窝蜂的拍摄这类影片的同时,意大利社会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在本土经济逐步走向复苏的五十年代,新现实主义的文化现象被认为是有损国家体面的影片,并固执地描绘国内日常生活的黑暗面,从而受到某些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鄙视与攻击。
导演运用人物性格的多样化,交叉开展故事情节,手法洒脱自如,一反新现实主义电影里“直白地”描述残酷、黑暗与痛苦的方法,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革命家。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为一棵大树只能在成长过程中枝繁叶茂,创造更多样化的样式与风格,使之得以传承。电影《罗马十一时》便是新现实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1、进入5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法西斯的题材逐渐失去市场;
  2、一些反映现实社会弊病的影片也陆续受到战后意大利政府的管制;
3、好莱坞电影再次侵入意大利主流电影市场;
4、50年代中期,新现实主义学派开始分化,出现了“玫瑰色新现实主义”;60年代之后出现了拍摄“政治电影”的热潮,以及后来出现的以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为代表的超现实的“内心现实主义”。不管怎样,新现实主义运动大大开创了电影“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   
    新现实主义的不足:
  1、题材过于局限:基本围绕反法西斯斗争,以及在这种统治下的社会悲剧;作品过于政治化。
2、表现对象局限:只关注贫困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观众逐渐失去兴趣。
3、为了追求真实,常常即兴地组织情节,贬低编剧、表演和人工素材的作用,这些偏执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影片的魅力。
4、对于电影的纪实美学缺乏理论上的升华。

                    新现实主义历程的终结
意大利经济的恢复,人民生活的好转,电影人风格的转型,让新现实主义逐渐走向衰退。他们受到统治阶级和教会的迫害,职责他们歪曲和抹黑了意大利的现实,让电影人倍感压力。
观众渐渐不愿意太过于关注黑暗,开始厌倦,喜欢轻松愉快的东西。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1957)作为转折点,个人的价值观有所改变。本片貌似情节剧,他的现实主义的个人化的,最求人内心的真实。他跨越进了一个新境界,让新现实主义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革新。
新现实主义的消逝同时也标志着它能走得更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在线客服

小黑屋|电商资讯|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 沪ICP备17006708号-3

GMT+8, 2024-5-18 07:2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