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味道 近几年台湾的公路电影一下能提出来的有李志蔷的《单车上路》,林靖杰的《最遥远的距离》,大体是台湾的怀旧有的怀旧小清新,在我看来《距离》跟有情怀,内敛而充满情感,属于闷起来骚型,这是个人的偏好,因为我是一个对蔡明亮情有独钟的人,情绪不过度泛滥,等量的累加是另一种表述方式。前段时间线上线下传的很火的《转山》今天终于有时间打开欣赏一番,杜家毅导演的处女座值得鼓励,但不敢恭维,且实话还是得实说吧。公路框架太大,显然是控制不得当,出逃,寻找,旅行各种主题都没能细致表达,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确实是一个公路片,一个文艺青年的情绪发泄,各种藏民,哈达,经幡,山川,蓝天,雷电暴雪,但最后跟接近西藏风情片,西藏风光片,嫌疑重大。旅行终究是自己的事,怎么样的情感寄托和激励都不能让一件事成立,理念的作用是单薄的,且作用微弱的,所以借张书豪哥的遗愿而去前行最后很简单地成为了一个借口,当食物中毒被藏民救助疗伤,体力不知的情况下起来居然是先把大瓶的针头拔下,冒出一句话;我要去拉萨!?,去拉萨可以,别搞得和共产主义战士一样,雷到了。还有借宿藏民家,孩子他妈妈那是一夜情吗?离开的时候,手从车上放开转身进里屋,哥的心直接碎了,只能佩服帅哥的力量了。所以唐突是没有细节没有铺垫的结果,这是转山整个故事的弊病,变成了一片漂浮的面具,除了迎合都市白领们出逃的愿望和为拉萨旅游做贡献真的意义不大,加入获了艺术贡献奖,在我看来多少和他们艰苦跋涉,拍片进取的精神搭噶。杜家毅或许做制片更合适,但是梅兰芳的人性表达弊病同样是杜不能把控的。 关于转山中的孤独表达还是比较鲜活,独自旅行的人总是在希望和绝望间徘徊,适应孤独有个过程,首先让自己觉得存在,那就是自言自语,这是一种激励法也是往下走的理由,在高海拔地域氧气的确实容易造成耳鸣,气喘,严重的便会出现幻觉,转山中也不乏电影感的神来之笔,那就是张书豪梦中哥哥带着独角兽前来,这种吉祥来得还是有点诗意的,当然幽默的如梅里雪山和冰凌。 这是一部关于旅行,关于人类和山之间对决的片子,在我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片子,从很多方面和转山有共同之处,征服,处女作,追求真实的实景拍摄,这部片子是日本的《剑岳:点之记》。导演是日本重量级摄影,出师与黑泽明电影,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片子也可能是最后一部,当两部片子放一起对照的时候第一感受就是高龄导演木村大作的细腻和控制,前者的放纵和浮漂。登山不是目的,关键在于为什么登山,而在导演这里怎么登山才是最终要的,《剑岳》的谱系庞大,关系众多,历史积淀,都是成就浑厚作品的原因,而有一个原因应该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人物是否符号,人物的符号决定了真实度,观众需要体验必然要求真诚。《剑岳》的登山之旅有反复,有生活,有艰险,这种节奏感也是转山所缺失的,导演的耐心或许和年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吧。 《转山》的骑行日记和《剑岳》的地图测绘都是在体验路上的味道,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但都肩负着使命,路很长但长不过虔诚,这也是公路电影线性往前走的原因吧。 如《剑岳》中的行者那个锡杖,《转山》中的山地车,心中有信仰所到之处就是希望,有信仰的人终究是自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