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请别再叫我“草根” 自诞生伊始,微电影似乎就被打上了鲜明的“草根”烙印。然而,随着微电影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微电影正在渐渐蜕去“草根”的外衣,成为一种具有技术高度和艺术水准要求的新文化。 探究微电影之所以被称为草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对于传统电影而言,微电影制作周期短,投资低,播出的平台多元化,互动性强,人人皆可参与。微电影的这些大众化特征很好地迎合了现在的全民娱乐时代的需求,借助“草根文化”的丰厚土壤,微电影也得以迅速发展成长起来,成为当下最火的一种艺术形式。可是,微电影真的是“草根文化”吗? 不,从来就不是。 首先从微电影的出身来说,作为微电影概念的首创者凯迪拉克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和《66号公路》,其投资者凯迪拉克的大牌身份无庸置疑,一线明星吴彦祖和莫文蔚的倾力演出,好莱坞大片级别的拍摄和特效制作,空前的多平台强势推广,使得“微电影”这一概念首次亮相便一炮而红。这样的出身, “草根”吗? 再从电影本身的特性而言,制作一部电影,哪怕它再“微”,也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从编剧到拍摄到制作的过程,而且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和水准才能称之为“电影”。那些个人拍拍自己的日常生活或一些生硬的广告短片,能称之为“微电影”吗? 微电影发展到现在,能被人们记住或造成一定影响的,无一不是知名品牌投拍的形象宣传片,例如桔子酒店的《十二星座》系列,四川旅游形象的《爱在四川》系列,既使时间上再“微”,也不是一般个人或小商家能够投拍的起的。再深一步讲,能够让人们眼前一亮的微电影,从编剧到拍摄到后期制作必然有期过人之处,非名编名导名制难出如此精品,而名编名导名制,难道不是和大制作的电影一样是精业人士? 一部微电影到达网络或手机终端这些传播渠道,再加上线上线下的宣传活动和推广,都是需要强大的实力和资金来作支撑,毕竟,各大视频网站和门户网站的首页不是那么好上的。如果现在的微电影真的“草根”,那我们能看到它们的机会就真的微乎其微了。 现在,微电影已经越来越走向专业化、精英化,微电影的优秀制作公司层出不穷,如华影盛世、芭乐影视等,各大广告公司也在相继成立内部的专业微电影部门,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时尚行业的微电影,“草根”吗? 所以,不要再拿那些个人秀视频和广告短片来充“微电影”啦!微电影从来就不“草根”,而且必将越来越不“草根”,艺术化、商业化、高技术化才是微电影的真正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