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我杀了我妈妈》中的一句对话相信这句话道出了母子之间的问题所在,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相信也就是这样。
当我16岁的时候我在干什么?时光倒退我应该正在念高一?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是青春年少时期必经的主题,这种荷尔蒙天生的躁动让我们无视一切行规法则,对于学校我是一粒老鼠屎,不!是一堆老鼠屎中的一粒,对于家庭,我是父母眼中一直无法放松警惕的定时炸弹,任何时候的差错都可能是他们痛苦的来源,例如打架,例如谈恋爱。视乎有一个成年人都能看见的价值观,道德红线唯独只在那个年龄的我们一无所知,屡屡穿越。
《我杀了我妈妈》从开始到结束,我似乎只看到一种荷尔蒙,一股愤怒不断喷涌,而这种喷涌时大时小,时温和时剧烈,适中弥漫着一股无声的呐喊和压抑的氛围。导演16岁与母亲的故事,没有经过时间的洗礼,正在情绪上的时候不温不火地发泄出来。这样一个半自传的影片,或者叫做一部个人化的私电影。对他不应该有过多的针砭时弊,因为只靠着满腔愤怒和恰当的电影基础能够横空出世的影片,除了天才还能说什么。反而没有了精雕细琢,去繁从简更符合该年龄段该有的轻盈和洒脱,环境交代就用幻灯片排列闪过又有什么解读上的困难,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全篇的重点几乎用在了贝尔与母亲的对话上,两人所有的对话充满了火药味,母亲所有的问答题都被贝尔以剧烈的言辞反驳回去,然后又是一段无声的寂静,接着又开始莫名的对抗,如此反复,这是何等的仇恨?归根到底这是两代人的沟通不畅引发的理解问题。先说贝尔瞒着母亲同性恋的问题,母亲的得知却是从贝尔男友母亲口中得知,母亲对于贝尔的建议反复矛盾且不了了之,且在贝尔反对的情况下送其到寄宿学校。前者贝尔处于对于母亲的畏惧更是出去不然母亲当心的出发点,而母亲并不是真的反对贝尔而是出去贝尔的年龄未成年而更加爱护,而有时候沙子握的越紧只会溜走的更快。这里母子两人的沟通基本无效是显而易见的。
影片多处用到了升格镜头,多且不滥,基本做到了点到为止,和情绪融为一体。导演对于这样的选择显然是恰到好处的,先不谈升格镜头有放大,夸张,延续时间的作用,就说人的本能经验,一个人在极度愤怒的时候必定是血脉膨胀直至耳鸣到爆发,除了目标猎物其他一切事不关己,影片里的升格镜头就有这样的功效,配上富有活力的歌曲,直接伪装成一种无敌,杀戮的姿态,当然也让影片自然而然的透露出一种诗性,极简,概况,富有力量。
当我们谈论母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任何理由都不足以且无可能切断血缘关系,任何仇恨在血缘面前都是纸老虎,在马上成年的时候贝尔选择了离开,选择了沉默,但贝尔去的地方是母亲离异时住过的老家,冥冥之中两人必将和好如初,当两人并肩挨坐的时候,母亲和儿子,母亲了解儿子长大成人,儿子开始理解母亲为人父母。
和大多数导演一样,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谈体会是一种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事实证明真诚的表达才能引起共鸣。
|
分享到朋友圈
|